【青泥岭古银杏】
李白诗《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诗《泥功山》中“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均指此。青泥岭旁青泥河为嘉陵江一级支流。青泥河村琵琶寺学校门前的两棵银杏树,传说为李白所栽,距今1200多年,两树相距8.3米,东为雄树,高约26米,树围8.5米,5人方可环抱,西为雌树,高约17米,巨枝粗丫均呈黑褐色,皮粗砺斑驳。雄树奇特处有二:一是树上寄生着一大一小的两株桑树,生机勃勃,交错混生。二是有人攀登采摘过名贵中草药金耳环。雌树至今年年结果。
【里砭栈孔遗迹、长峰寺栈道遗迹】
连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川蜀的古道,是蜀道北段的主要道路之一。沿江两岸有栈道石孔多处,其中白水江长峰一带道迹显见,口析里砭有“凿开天险”四个摩崖刻字,并有栈道孔37个。
嘉陵道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川蜀的古道,为蜀道北段的主要线路之一。沿江两岸有栈道石孔多处,其中白水江长峰一带道迹显见。罝口析里砭有“凿开天险”四个摩崖刻字,并存栈道孔37个。下游高潭子也有栈孔和踏步石阶遗迹。沮水道本县东部一条古道,因沿沮水,故名。沿途险峡之地有栈道遗孔,张家坝大河地内存有修三星桥碑记,两河口至大黄院有指路碑。宋代诗人陆游曾经此道并作诗《沮水道中》。
【青泥岭】
青泥岭在本县西北白水江镇境内,因“悬岩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为蜀道最艰险一段。唐宋时此地设有驿站。李白诗《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诗《泥功山》中“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均指此。宋嘉祐年间改线新修白水路,青泥路即废。至今此地仍可显见栈道孔迹,并有石阶踏步。
【飞仙岭】
在接官亭臭草塘沟口。旧志载:“徐佐卿在此修炼成仙飞升,故名。”唐时蜀道经此,曾有阁道百余间,后毁尽。杜甫在《飞仙阁》诗中写道:“栈云栏干峻,梯石结构牢”。
【灵岩寺】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灵岩寺位于略阳县城南3.5km处嘉陵江东岸,它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前洞景阔,洞口高约25米,宽约50米,深60余米,呈虎口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自成天趣,构成一处独有神韵的宗教名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寺内现存碑碣、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称,东汉《郙阁颂》的八分汉隶享誉书法金石学界。灵岩寺景致别有情趣。前洞:大雄殿后藏金龟,唐棕三株佛前香;后洞:十八罗汉伴睡佛,药水千年身下流;洞前:玉柱一根撑天地,勾连两洞奈何桥;洞外:飞仙石前忆玄宗,望江楼上山水雄。千年睡佛在后洞的玉柱边。是一尊体态丰满的慈祥沉睡的钟乳天然大佛。这形象逼真的天然钟乳大佛,身披袈裟,慧眼紧闭,袒胸露腹,赤脚侧卧。在洞内暗淡、恬静、幽冥的气氛中,这尊千年睡佛身边,曾流传着:你哪里痛,就把睡佛哪里模一下,立即就好。至今,游人还是手抚睡佛,祈求祝愿。在后洞的睡佛旁边,是直立着的一根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仿佛支撑着整个天然洞穴。据说,模了“石柱”,可以成为栋梁之材,游人纷纷扶柱相摸,久而久之,使这根天然的石柱日愈光亮,阳光射入,银光闪闪,故人称“玉柱”。“莫奈何”在前洞的飞来石旁边,是一个形状怪异的东西,由生铁铸成,呈盘旋尖顶状,共分5层,由底层而上,层层收敛,形成一浑圆尖顶。据说是因为相传在古代,所有造钟之人在这里造出的钟不是敲不响就是有漏洞,所以烂钟被一人随手一丢。有一说法是害怕打扰了后洞的睡佛,于是就将此物叫“莫奈何”。大雄殿有毗卢遮那佛一尊,佛身金光闪闪,据说这是陕南最大的一尊佛像。佛像身后还有一个更深的洞,便是金龟洞。洞内一片漆黑,让人感觉稍微把头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破鼻子。洞内有一个大的金龟,神态温和。
【《郙阁颂》摩崖石刻】
《郙阁颂》全名《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摩崖,刻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所记武都太守李翕主持修建析里甫阝阁桥之事,位于徐家坪析里砭嘉陵江西岸,距水面约8米。1977年底因修路,将其凿剥移嵌至灵岩寺前洞右侧石崖。此摩崖碑文系仇靖撰文,仇绋书写。《甫阝阁颂》摩崖高170厘米,宽125厘米,碑文19行,每行27字(第6行、12行均为11字)。碑石上下角剥落,并有拉船纤绳磨痕7道,字迹清楚者仅为240余字。此摩崖为珍贵的汉碑,与汉中《石门颂》、甘肃成县《西峡颂》齐名,尤其它的汉八分隶书,独树一帜。魏晋以来,其拓片流行全国,蜚声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
【普贤殿】
普贤殿寺庙位于西淮坝乡与甘肃成县结合处,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多次遭损,现为当地信众简易修复,寺内千年古树白皮松、婆罗树、青冈树环绕殿宇四周,附生树根的硕大灵芝极为罕见。
【江神庙、紫云宫】
江神庙又名王爷庙,在略阳县城内南街嘉陵江边,据测算,最晚建于明末清初,道光年间重修,现存三联两院,面阔20米,院屋进深55米,建筑面积约1210平方米。现对外展示的有“略阳出土文物展”和“民俗文化展”。紫云宫又名新江神庙,位于江神庙东南的高台小学内。有四合院连戏楼一座,两边厢房12间,两头连接砖尖式钟楼、鼓楼各一座,建筑时间约略迟于江神庙。以上两处建筑的特点是:重于木雕和彩绘,外观华丽,具有氐羌文化特色。其装修大量使用档风板,以对檐椽和梁架起遮盖保护作用,斜撑柱为金雕木虎,板绘图画多兽头(熊、野猪、猴之类)、氐羌人物和人物故事,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新奇,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显示出地方特色和写实风格,体现了氐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研究本县历史及氐羌文化的重要史料。
【铁佛寺明代砖塔】
该塔位于略阳县城北55公里的白水江镇铁佛寺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铁佛寺已损尽,原寺背山临水,为五龙斗宝(五座山对一座寺)的风水宝地。
【铁佛寺村清代四合院】
铁佛寺村清代四合院为典型的陕南民居。略阳民居在陕南具有代表性。由于雨水较多,民居借助于挑檐梁,檐口出挑深远,有的达1米以上,有的楼房在分层次做腰檐,类同南方民居,以保护墙面不受雨淋。有的民居上部阁楼裸露木构架,填以竹笆或木版,在竹笆上墁草泥刷白灰浆、石砌勒脚,形成鲜明的陕南民居的造型特色。
【南山塔】
南山古塔位于略阳县城南山腰,全塔七层,高26米,始建于明末清初,传为防止男女二山重逢易阻三江之水,致水患,而修建。现经重新修葺,并配以彩灯,夜晚南山塔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成为一大景观。依据南山塔,先后修建了南山公园和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恒源山庄,使南山更加美丽。
【东门楼】
明代建筑,位于城东八渡河西。为双层檐、五架梁、四面坡的全木结构,属重檐歇山式建筑,楼阔14.6米,进深9.9米,1981年水淹后已修葺一新,并修复了楼基城墙8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