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略阳 > 略阳杜仲

杜仲之乡

字体大小:[    ]

       陕西南部的略阳县是杜仲的原产地、适生区。通常认为[2]杜仲起源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岭山脉。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交通欠发达,致使较好地保护了许多物种的种质资源。

       从近代以前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时的杜仲主要产地在陕西汉中、商州(即陕西南部秦岭南坡),山西省长治市以北(吕梁山),四川省巫山县(巴山)、湖北省宜昌(神农架)、河南省淮阳、三门峡市(东秦岭、伏牛山、熊耳山)。说明主产山区。古籍善本很少有杜仲生产的具体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地方是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书籍和考证中可以看出:杜仲的天然分布区就在陕西四川的秦(岭)巴(山)山区、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湖南西北这些都是杜仲中心产区,根据杜仲生物学特性,后来出现的杜仲生产大市县区都是近期发展起来得。而略阳地处秦岭南麓,正处在杜仲的地道产区和中心产区范围内,略阳杜仲发展史也是随略阳的历史而发展起来的。略阳发展历史较早,先秦以前属白焉氏族聚居地的东城,为游牧民簇,县境内多山、丰富的植被造就了其生活方式以放牧和采药为主,加上与汉中地理栈道相连、嘉陵江航运十分发达,略阳杜仲就是这时候开始了利用。

       略阳县杜仲种植面积达3.6万公顷,存量1.29亿株,占全国杜仲产量的12.5%,是全国第一杜仲大县。

  

       1略阳杜仲的知名度

       从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产上党,汉中”,至今,已陆续有大量文献记载汉中杜仲。而地处汉中西缘的略阳,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国内外杜仲产业界形成深远影响:

       1.1基地规模大。1983年略阳县杜仲普查原生量仅187万株(约567hm²),截止2013年底全县杜仲地存已达3.87万hm²,成为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2004年被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命名为“中国第一杜仲优良品种(秦仲1——4号)繁育示范基地”。

       1.2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杜仲项目。1982年中央四部一局(原林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医药管理局)选定了略阳作为杜仲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1989略阳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杜仲研究所,1992年第二次全国杜仲学术讨论会在略阳召开;1994年略阳杜仲生产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995年略阳县正式加入中国杜仲协会,成为其中最重要行业会员之一,2004年分别被国家财政部、科技部、陕西省列入杜仲良种繁育科技扶贫项目和陕西省中药现代化(GAP)项目。

       1.3药效成份高。检测报告显示略阳杜仲皮松脂醇二葡萄糖苷(C32H42O16%)有效成分含量最高0.55,最低0.13,总数据平均0.37,高于国家标准3.7倍;杜仲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3.18,最低1.85,总数据平均2.44,远远高于国家标准30.5倍;产品均未含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属于绿色产品,其理化品质均优于国家标准,所以略阳杜仲自身品质都属上乘。略阳杜仲皮标样被录入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延用),2003年率先取得国家有机杜仲食品认证。

       1.4杜仲产品产销量大。全县年产杜仲皮800t、杜仲叶20000t、杜仲籽100t、杜仲苗1500万株,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药市和部分制药企业,有效保障了市场供需(具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调查显示,每年略阳杜仲销量占整个亳州药材市场杜仲总销量的80%)。

       1.5科研开发利用领域广。略阳县先后与中国(杭州)茶叶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等院所合作,加强科研,先后建立起安山茶公司,嘉木杜仲公司,杜仲工业公司,力箭饮品公司等加工企业,生产上市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杜仲胶、饮料、茶叶、酒、调味品、饲料等多类产品。因此,在中药材市场和整个杜仲产业界,略阳杜仲都有良好的市场声誉。

       2略阳杜仲生产和销售情况

       略阳杜仲生产销售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2.1自主生产销售期。1983年以前。自古以来略阳人民就有栽植杜仲的优良传统,民间很早就有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栽植的杜仲树皮治疗腰腿疼痛的、用杜仲叶喂猪增加猪的产崽率和抗病能力的,将杜仲叶晾干来泡茶喝的等习惯。在生产种植上,农户也懂得露根培育树苗、4月砍树剥皮育新树、冬季深翻抗病虫等传统种植经验技术。在初加工上,农户都掌握了杜仲发汗、压板、和打包等初加工程序。在这段漫长的发展时期,杜仲生产主要以采剥野生杜仲为主,自家房前屋后、地边、地坎杜仲采剥为附的生产方式,销售也是靠商号组织销售。

       2.2指导快速生产销售期。1983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主要以市场需求调节为主,政府规划指导辅的生产销售方式。在资金、政策等优惠下,政府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群众自己投劳,利用国家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拍买四荒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农户等多种成分的杜仲生产经营方式。在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略阳杜仲从1983年地存187万株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3.87万hm²1.29亿株,占全国杜仲地存总量的八分之一强,县内人均拥有杜仲870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同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杜仲开发中心统管全县杜仲产业发展,下设杜仲研究所协助技术指导,在这一时期,杜仲基地销售收入从375万增加到2005年的3100万元;同时因基地而兴起的杜仲产品开发也逐步形成。杜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2003年略阳县被陕西省列为中药现代化杜仲GAP种植基地县。二是1、2、3、4秦仲系列品种繁育与推广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林业局分别立项,同时被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命名为中国良种第一采穗圃。三是产业开发正走向快速发展之路,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建成全国唯一的杜仲胶精胶加工厂,杜仲油胶囊获卫食新试字[2006]第003号生产批号,杜仲饮料获卫食健字[2003]第072号生产批号。

       2.3现代化规范销售期。2003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借助国家中药现代化,及陕西省发展陕南绿色产业等政策,加快了杜仲基地向规范化、专业化改造生产。利用网络、各种招商洽谈会、优惠政策及产品深度开发等方式,促进杜仲产品向外销售和本地增值转化。整合了全县中药产业,建立略阳县中药产业发展局及技术推广中心,招商引资组建了以杜仲资源加工为主的6户现代化医药、食品企业。略阳县将杜仲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七大骨干中药材品种之首,同时成立略阳县杜仲协会,采用政府牵头,营销公司、种植大户参与的多头并进方式,进一步推动杜仲生产销售。在销售方式上,正初步形成公司(收购销售商)+农户+政府(协会)等产业化格局。利用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大中药市场建立销售业务,加快了略阳杜仲产品流通。

  

       3略阳杜仲的历史渊源

       3.1略阳杜仲历史产地记载

       3.1.1西汉时期(公元前111年),杜仲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产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汉中(陕西省南部汉中)。

       3.1.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生上虞(山西省平陆县)及上党,汉中”。

       3.1.3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3.1.3.1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一名思仲,一名木棉,生上虞山及上党,汉中…”。

       3.1.3.2宋.艾晟刊订、唐慎微原著《大观本草》:“…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3.1.4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3.1.4.1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汉中(属四川)产者第一,脂厚润者为良。

       3.1.4.2明.刘文泰等纂〈〈本草品汇精要〉〉:“[地]:图经曰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3.1.4.3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解]别录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3.1.4.4清.汪昂编撰《本草备要》:“出汉中。厚润者良。”

       3.1.4.5清.黄宫绣纂《本草求真》:“出汉中厚润者良,去粗皮”。

       3.1.4.6清.汪訒庵撰《本草易读》:“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3.1.5近现代

       3.1.5.1韩维恒编《中药正名集》:“杜仲〈中药志〉主产于四川绵阳、平武、青川,陕西西乡、宁强、略阳,湖北襄阳恩施,河南洛阳、南阳,贵州毕节、赤水、云南永善、镇雄等地。[”

       3.1.5.2汉中植物所《汉中植物名录》:“汉中是杜仲的原产地,分布广泛。

       3.1.5.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中国特有,分布于华中、华西、西南及西北各地,现广泛栽培”

       3.1.5.4西北植物所编著《秦岭植物志》:“秦岭南坡各县均有栽植,偶有野生,以陕西的略阳,宁强较多……”

       3.2杜仲产地生产销售分析

       从近代以前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时的杜仲主要产地在陕西汉中、商州(即陕西南部秦岭南坡),山西省长治市以北(吕梁山),四川省巫山县(巴山)、湖北省宜昌(神农架)、河南省淮阳、三门峡市(东秦岭、伏牛山、熊耳山),主产山区。古籍善本对杜仲生产的具体地点记载较少,即便记载也都以当时有名的政治中心地域为名。可以看出以前以野生杜仲采剥为主。这些地方是杜仲的道地产区。

近代书籍和考证(冯风、周政贤等杜仲专家教授考证)中可以看出:杜仲的天然分布区就在陕西四川的秦(岭)巴(山)山区、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湖南西北这些都是杜仲中心产区,根据杜仲生物学特性,其适应性强,就连前苏联有大量的引种,并获得成功。可见杜仲人工推广种植容易。后来出现的杜仲生产大市县区都是近期发展起来得。从内在品质来看,杜仲的道地产区和中心产区的质量是优于其他产区的。

       在销售上,略阳是关中通往巴蜀的主要道路之一,也是嘉陵江和汉江水的发源地之一,昔日水陆交通繁忙。略阳有嘉陵江航道通四川,西可沿着沮水,有一条古道,称为沮水道进入汉江航运,清朝以前销售以商号或纳贡方式以水运汇集到武汉汉口和重庆嘉陵江口,再运往全国,因此,药界形成了“汉仲”和“川仲”之说。略阳虽建县较早,但遗留下来的县志最早是在嘉靖年间的现藏上海天一阁藏的“明代方志选刊”《略阳县志》记载有杜仲;另在清末的“略阳县乡土志”中也记载有杜仲、柴胡“系大宗由白水江运四川销行”等中药材的销售记载。到近期八十年代,国家曾对此控购,后来大规模发展后,杜仲皮和叶成为自然流通产品,杜仲叶大量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光绪《大宁县志》关于药材种植的记载:杜仲,俗呼其树曰丝棉,种子成苗,移植空地,经十余年始可剥皮,树以老而佳,野生者尤良,行销甚远。

  

       3.3略阳杜仲发展历史

       略阳发展历史较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先秦以前属白焉氏族聚居地的东城,为游牧民簇,县境内多山、丰富的植被造就了其生活方式以放牧和采药为主,加上与汉中地理栈道相连、嘉陵江、汉江航运十分发达,略阳杜仲就是这时候开始被开发利用。

       3.3.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沮县,属益州武都郡,为略阳建县之始。县治在今勉县茶店黑河侧。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属凉州武都郡,归雍州。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陈式取武都郡后,在今县城区设武兴督,县名仍沮县。

       3.3.2西晋泰始五年(269),属秦州武都郡。东晋太元十五年(390),氐人杨盛废郡县,设护军。二十年(395)复置沮县。义熙五年(409),名武兴县,属后秦南梁州武兴郡,州、郡、县治在今县城。北魏太和中(477—499)属南梁州。继改东益州武兴郡。

       3.3.3宋升明二年(478)氐人杨文弘称藩于魏,自号武兴国。北魏正始三年(506),魏灭其国,设武兴镇。继改东益州、武兴郡、武兴县。正光年间(520—524),杨绍先复立武兴国。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东益州武兴郡,置武兴县。废帝二年(553)魏平其地,改称兴州,设顺政郡。改武兴县为汉曲县。

       3.3.4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十八年(598)改汉曲名顺政县。大业三年(607)废州,置顺政郡、顺政县。唐武德元年(618)复设兴州。天宝元年(742)改兴州为顺政郡辖。乾元元年(758)复改称兴州,顺政县属之。五代属前后蜀。置兴州、顺政县。

       3.3.5宋仍属兴州,初归利州路。绍兴十四年(1144),利州分东西两路,兴州属利州西路(治在今县城区)。开禧三年(1207),吴曦将兴州僭改兴德府。曦诛,改兴州曰沔州,改顺政县名略阳县至今。

       3.3.6元初,略阳属陕西行中书省元路沔州辖。至元四年(1267),沔州改属广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为汉中府沔州辖县。七年废州,直隶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1486)属汉中府宁羌州辖县。崇祯七年(1634)为汉中府辖县。清为陕西省汉中府辖县。



回到首页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扫二维码
调查征集
微信平台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